html模版你在北京沒有房子,但可以有生活




2017知乎鹽Club



十五分鐘演講回顧



十五分鐘 | 青山周平:你在北京沒有房子,但可以有生活



知友:祝卓宏

博客 王智明

@青山周平:日本建築設計師。



雖然我傢很小,廚房也很小,但離我傢裡大概兩分鐘三分鐘的距離,有一個賣菜的地方,我可以隨時去街邊買菜。對我的生活來講,那個地方(菜市場)就是我的餐廳的一部分,或者說冰箱的一部分。



—青山周平描述自己的傢



貓的生活其實很有意思,它早上、中午、晚上睡覺的地方都不一樣。夏天和冬天睡覺的地方又不一樣。我在傢的時候和我不在傢的時候它喜歡的地方又不一樣。所以對它來講,沒有什麼地方是客廳,沒有什麼臥室,沒有什麼吃飯的地方。它可以很敏感地感覺到現在房子裡最舒服的地方,然後去那邊待著的。

所以我們人,作為一種動物,也可以向貓學習很多生活的、自由的生活狀態。



—青山周平說「貓」的生活狀態



現在我們房子的面積越來越小,我們越來越多的人在飛機上生活,越來越多的人在辦公室裡生活,所以我們傢不一定是指我的房子。傢的功能越來越從房子裡出來,延伸到城市的各個空間裡面。這個是我們現代生活的城市的一個狀態:我們的城市逐漸在變成我們的傢。

……未來不一定是這樣,過去一定不是這樣子,所以我現在也是在探討新的生活模式。



—青山周平對「未來的傢」的解讀



視頻版







文字版



大傢好,我是來自日本的建築設計師青山周平。





今天想跟大傢一起探討的問題是:「傢和生活可能的另外一個樣子」。



我最近一直關註「傢」的概念,首先是因為我覺得我們在大城市——比如說北京和上海——生活的年輕人,越來越缺少傢的概念。另外一種原因是,我覺得傢的概念和理解,隨著時間和時代發生瞭很大的變化:我們的城市、建築在變化,傢、社會、我們傢庭的結構也在變化,當然包括我們的技術也在變化。所以其實,我們現在對傢的理解和概念,也是一種臨時的狀態,可能跟過去的理解、跟未來的傢都不一樣。這是我今天跟大傢一起探討的一個問題。



我們覺得「傢和房子是一樣的東西。」但是一定是這樣子嗎?可能不一定。



這是我現在租住的地方,在北京的胡同裡面。我在胡同大概住七八年瞭,我住在南鑼鼓巷那邊,這是我傢:





我傢其實很小,大概 40 平米左右,小客廳、小臥室、廚房,有一個小的衛生間洗澡。我傢很小,廚房也很小,但離我傢裡大概兩分鐘三分鐘的距離,有一個賣菜的地方,我可以隨時去街邊買菜。對我的生活來講這個地方(菜市場)是我的餐廳的一部分,或者冰箱的一部分。





客廳也是一樣。我的客廳可能很小,我傢沒有專門吃飯的地方,但是我在外面可以找不同的好吃的,每天可以選擇不同的地方吃飯。我傢裡沒有專門的書房,但是我要工作的時候,我也可以去走路幾分鐘的距離,去一傢咖啡廳。我要跟朋友喝酒的話也可以約在他的地方。



雖然我自己的房子隻有 40 平米,大概是中間紅色的點,但是我的生活或者我傢的范圍,是遠遠超過我的房產證上面房子的范圍(面積)的。所以我們發現在「胡同」這種傳統的街區裡,傢的范圍和生活的范圍,傢的范圍和房子的范圍是不一樣的。





我們覺得:「一個傢庭應該是一個傢,一個傢就是一個傢庭生活的地方。」但真的是這樣子嗎?不一定。



我們過去的傢庭,可能有七八個人,甚至十個人,包含奶奶、爺爺、爸爸、媽媽、小孩子和孫子。然後越來越多得變成三四個人的小傢庭:爸爸媽媽和兩個孩子(或者一個孩子)。現在越來越多的是一個人的傢庭。



就下面的數據可以看出,現在東京、北京、上海這種大城市裡,一個人或兩個人的傢庭已經超過一半。我們想象中的那種三四個人,包含爸爸媽媽小孩子的標準傢庭,已經變成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。





在現在這種個體時代的城市裡,我們會發現各種新生活方式的出現。比如說這是日本的一個共享社區的圖片:





他們三個人不是一個傢庭,就是一起共享生活。日本也出現瞭專門介紹共享社區、共享房子的網站,如果你要找這種過共享生活的地方,你可以去這個網站,點擊之後,可以發現裡面有各種各樣的、大傢一起生活的房子。這些都不是一個人生活的地方,都是三四個、五六個人,甚至更多的人一起生活的地方。



我們覺得「兩室一廳、三室一廳,這就是一個傢的概念。」真的是這樣子嗎?可能不一定。



這是上次在北京拍一張圖片,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路邊這樣睡覺。





這是我傢,它是我養的貓。

老虎團隊 王智明

博客創意旅店王智明

貓的生活其實很有意思,它早上、中午、晚上睡覺的地方都不一樣。夏天和冬天睡覺的地方又不一樣。我在傢的時候和我不在傢的時候它喜歡的地方又不一樣。所以對它來講,沒有什麼地方是客廳,沒有什麼臥室,沒有什麼吃飯的地方。它可以很敏感地感覺到現在房子裡最舒服的地方,然後去那邊待著的。所以我們人,作為一種動物,也可以向貓學習很多生活的、自由的生活狀態。



我們覺得「住宅就是私密的生活空間。」真的是這樣子嗎?



其實這種概念也是一個臨時的狀態。隨著經濟的發達和社會的進步,我們覺得自己獲得瞭這種私密的生活空間,但是實際上不是。我覺得這種私密的生活空間,是工業時代之後慢慢出現的。



工業革命時代出現後,工作地方和生活地方分離開,我們生活的地方,慢慢變成純粹的、傢庭人員生活的地方。



這是上次我去農村拍的一個圖片。





我們會發現農村很多傳統的生活區域,或者說生活空間裡,其實是對外開放的。裡面既可以工作,也可以接待從外面過來的人。



白天的時候,他們會把門打開。包括我也去過很多日本傳統街區的房子,它們也有這樣的空間,包括歐洲。我覺得各種文化和地方都有這種對外開放的一個區域,我們通過這種「傢裡面對外開放」、「別人可以進來的」、「沒有私密性的」空間跟其他的城市或其他人相連接。後來我們的房子變成瞭(現在)這樣,我們覺得獲得瞭私密性,但對我來講,這其實越來越缺少跟城市的連接。這是我對「私密性」的一個理解。



我們覺得「房子應該是要大。」真的是這樣子嗎?



其實很多建築師或者是很多人,他們人生最後一次為自己設計,都是設計很小很小的房間。



這是建築大師他自己最後設計的房子,是 13 平米的這種房子:





日本比較早期的一位作傢,在人生最後時刻設計的房子,就是這種 9 平米的房子,很簡陋、很簡單:





現代的建築師也嘗試一種很小、大概 6 平米左右的房子:





各種小房子有小房子的特點,小房子有小空間自身有趣的點。



我們都知道,日本的茶室也很小。這個房子也是在京都的一個比較經典的茶室瞭,大概 3 平米左右。





為什麼它的空間這麼小呢?不是因為他們沒有錢,他們是故意把茶室做成這麼小的。因為如果是在小的空間裡,第一次跟之前不認識的三四個人在裡面一起喝茶,可能一兩個小時裡他們也不用講話。不用過度交流,就可以有一種跟聊天完全不一樣的交流方式。



我們覺得「隻有自己住宅裡面是傢的概念」,是真的是這樣子嗎?其實在現代社會中,越來越不是這樣子瞭。



比如說下面這張圖,看起來是他的房子、他的客廳,他好像在自己的房子裡面看 iPad 或者看電視。但實際上不是,這是一間位於澳大利亞悉尼的辦公室。





這張圖看起來像有點高級的、公用的室內圖,但實際上不是。這是飛機上頭等艙的室內,看起來很像傢的狀態。





這張圖是日本的書店。他們的狀態看起來就像是在自己傢裡看書或者待著。





所以現在我們房子的面積越來越小,我們越來越多的人在飛機上生活,越來越多的人在辦公室裡生活,所以我們傢不一定是指我的房子。傢的功能越來越從房子裡出來,延伸到城市的各個空間裡面。這個是我們現代生活的城市的一個狀態:我們的城市逐漸在變成我們的傢。



所以我們會有更多的對傢的概念的理解,這些理解是一種臨時狀態,未來不一定是這樣,過去一定不是這樣子。所以我現在也在探討新的生活模式。



比如說今天簡單介紹一個新的生活模式的方案。這是我現在在研究的一個新的生活模式,就是給未來嘗試生活的年輕人的一個方式。我的很多設計靈感,都是從自己在胡同裡生活的體驗中來的,這個方案也一樣。



我在胡同裡面會發現各種有意思的傢具,他們(胡同的居民)把自己房子裡面的傢具都擺在外面,擺在外面之後,這些傢具變成大傢一起使用的、半公共半私密的傢具。胡同裡面發生的這種很有未來感的共享生活,跟我們在住宅樓裡面的生活完全不一樣。生活狀態的關鍵,我覺得就是這種胡同裡面發現的各種公共的、有趣的、半公共半私密的傢具。這是我之前在胡同裡面研究、調研時發現的一個問題(現象)。





所以在這次的住宅中,我們把左邊那種兩室一廳、三室一廳,可能要花費幾百萬、幾十年的貸款的那種房子,變成一個「盒子」。傢具也是有輪子,可以移動的。





具體來講,白色盒子是睡覺的地方,裡面有一張很小的床,外面有各種傢具,有點像剛才我們在胡同裡面看到的那種狀態。普通的房子裡面有各種傢具,但是我們這次把傢具都擺在外面,外面的空間就變成瞭不斷變化的公共區域,有點像胡同。因為它(傢具)都帶輪子,所以它可以隨便挪來挪去,中間這部分活動、共享的區域,可以根據功能不斷地進行變化。



然後這是裡面一個具體的設計。很多人可能會說:「很多自己的東西擺在外面,別人拿走怎麼辦」?其實我們會結合新的技術,比如說所有的東西會貼一種電子標簽,我們通過手機和電腦可以隨時找到。比如說:我的書在哪?我的衣服在哪?整個的社區會覆蓋一種系統——亞馬遜已經在 Amazon Go 的概念裡出現這種技術瞭,所以這個社區不僅僅是空間的共享,衣服、行李箱、鞋、書等東西,也在這個社區裡面被共享。





這是我們之前的一個概念方案,現在正在福建泉州執行具體的方案。大概在今年後半年的時候就會落地實現,希望到時候大傢再關註一下這個方案做成後的實際效果。



本文內容來自「知乎」



轉載請聯系知乎原作者



未經作者授權同意,禁止轉載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wl158k3y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